尊崇之光闪耀老区
踔厉奋发勇担当,奋楫争先又一程。
2023年,庆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退役军人为中心,持续提升服务保障质效,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让广大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获得感成色更足。
突出高位统筹 增强服务保障退役军人的能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认真对照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将退役军人工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防军队建设大局中审视谋划,发挥领导小组统揽抓总作用,相继召开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及时传达学习中央、省委有关会议精神,研究部署重要工作,逐级将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县(区),不断形成系统联动、部门协同的退役军人工作合力。
庆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紧扣主责主业,抱定“打铁需得自身硬”的决心,坚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统揽,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围绕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目标,发挥领导干部领学带学促学作用,引领感悟思想伟力、接受党性洗礼、锤炼过硬作风,示范带动机关党支部和党员干部学理论、熟政策、强业务,累计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33次、交流研讨6次26人次、“书香机关”读书分享活动12次,开展政策法规学习、业务实操演练等活动20场(次),推动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学习走深走实,不断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庆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机关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授予“节约型机关”称号。
聚焦退役军人工作重难点问题,梳理确定市级调研选题4个、典型案例2个,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基层一线分批调研座谈、走访退役军人,现场研究解决退役军人急难愁盼问题6个,形成了有质量可参考的调研报告和案例剖析材料6篇,加快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服务对象诉求期盼的实际成效。
赓续光荣传统 擦亮双拥模范城“金字招牌”
庆阳是双拥运动发祥地之一,民拥军、军爱民是从革命战争年代中形成的深厚情谊和光荣传统。
全市上下坚持把创建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作为赓续红色基因的重点工作和建设人文魅力城市的重要名片,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双拥创建工作推进会,对创建工作系统部署、统筹推进,逐级压实责任、认领任务,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组建军地联合督查组,对8县(区)2019年以来双拥创建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补齐短板,挖掘创新亮点,有效形成了全市上下“一盘棋”的双拥创建工作合力。
持续画好社会各界齐拥军的“同心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携手长庆油田第二输油处、上海贵酒军星股份有限公司、金徽酒等企业,捐赠资金、物资价值13.2万元,慰问困难退役军人、重点优抚对象等400多人,进一步擦亮社会化拥军品牌,带动双拥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我市及6个县被命名为甘肃省第十一届双拥模范城(县)。
大力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以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为契机,组织各类拥军、军民共建活动96场(次),落实军地互办实事,隆重为一等功臣吴海伟、朱立琪家庭举行送喜报仪式,累计为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家庭送喜报、送军功章562份,春节、“八一”等节日期间走访慰问驻庆部队单位32个,协调落实现役军人子女入学23人、医疗救助30人(次),有效解决现役军人“三后”问题。
强化示范激励 持续弘扬退役军人正能量
始终坚持以思想政治为引领,以激励为驱动,注重发挥退役军人典型示范作用,不断弘扬退役军人正能量,进一步彰显“退伍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良好精神风貌。
扎实开展“最美退役军人”选树宣传活动,隆重举行庆祝建军96周年文艺晚会暨“庆阳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公开发布9名优秀退役军人、1个退役军人集体的典型事迹,集中在人民号、新甘肃、庆阳融媒等主流媒体平台播发典型事迹和发布仪式实况录像,点击量超过40万人(次),不断掀起向“最美退役军人”学习的热潮。
加强军休干部激励引导,成立了军休干部管理委员会,搭建起自我管理、自主决策的全新平台,举办了庆“八一”军休人员慰问座谈会,邀请市内外书画名家和民间艺术家开展“迎国庆”书画笔会、文艺汇演慰问等活动,不断丰富军休干部精神文化生活,激励他们参与内部事务、发挥余热。
持续壮大老兵宣讲队伍,吸纳88名优秀退役军人、功臣模范、英烈讲解员等组建市县乡老兵宣讲团,组织典型事迹宣讲、政策宣传、口述历史、红色故事“五进”等流动宣讲活动128场(次),激励更多退役军人永葆本色、建功立业。
暖心关爱服务 不断增强退役军人获得感
始终心系退役军人民生福祉,精准落实各项优抚优待政策,优化基层服务保障措施,持续兜牢困难退役军人保障“网底”,不断增强广大退役军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加强政策落地,及时足额发放各类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元旦、春节、八一等节日期间,市县两级走访慰问重点优抚对象和边海防官兵家属2300多人,发放慰问金250多万元、慰问信2万余份。加快推进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建档立卡和优待证申领工作,完成建档立卡、审核申领优待证退役军人超过90%,征集发布了全市首批优待目录清单,广大退役军人和“三属”持证可享受7大领域31项优先优待服务。
加力提升服务质效,深化开展“三抓三促”行动,探索推行“服务站+社会组织”、“网格化+退役军人”等多样化服务模式,着力构建以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为依托的“1+N”工作格局,开展“一把手”走流程、“科室长”坐窗口体验行动18场(次),解决执行落实“中梗阻”和业务办理“散慢拖”等突出问题4个。
持续为退役军人解难事、办实事,学好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研究建立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县级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落实开门接访、进门约访、登门走访、上门回访,用心解决退役军人急难愁盼问题。争取落实资金40.02万元,临时救助困难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203人。申请设立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工作处(站),协调发放困难退役军人医疗保健爱心卡、医疗帮扶卡5800多张,争取帮扶援助资金、物资价值23.6万元,为500名困难退役军人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
创新服务机制 加速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提档升级
围绕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需求,持续优化退役军人返乡报到、教育培训、就业招聘、创业扶持全流程服务,加快实现“需求侧”和“供给侧”有效衔接,不断提升就业创业质量。
启动数字化退役“一件事”一站式报到工作,开展“退役返乡必访”活动,2023年新返乡退役军人全部纳入台账管理,组织政策宣讲12场次,引导参加适应性、涉农类等职业技能培训3000多人次,发放各类政策宣传彩页8000多份。
聚焦解决发展途径和岗位资源窄缺问题,联企共建市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实训基地1家,创新探索“培训+就业+创业”培育模式,协调中国人寿西峰区支公司设置退役军人招聘专岗31个,通过“东西部协作招聘”、“金秋招聘月”、专岗招聘等形式,组织“送岗下基层”、市内省外用工企业专场招聘等活动,帮助600余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240人实现上岗。
持续在带动创业上激发活力,建立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包抓联退役军人创办企业机制,扩充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团队,打造省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2家,跟踪服务军创企业16家,助力培育新增市场主体30家,落实创业贴息贷款80万元,累计减免税收760余万元,直接带动就业260多人。推介军创企业抱团发展“品牌”,引导2家优质军创企业参加首届全国退役军人创业创新成果展交会,支持7家企业外出推介商品,协助达成交易额500万元。
守住红色根脉 厚植红色基因传承的土壤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作为厚植红色沃土、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抓手,用好红色资源,加强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发挥红色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入营造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弘扬英烈精神的浓厚氛围。我市烈士褒扬工作在全省交流经验。
制定出台了《庆阳市市级烈士纪念设施评审工作规程》,健全完善英雄烈士保护多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常态化开展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大力争取中省资金、落实县级配套1200万元,对正宁县、合水县、庆城县等县部分烈士陵园进行整修提质,启动实施西峰区烈士陵园项目,积极申报争取概算投资1200万元的宁县烈士陵园提质改造项目,推荐南梁革命纪念馆申报第七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评定市级烈士纪念设施3个,进一步提升全市烈士纪念设施管理规范化水平。
深化拓展红色教育,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扎实开展清明祭英烈、烈士纪念日公祭、“开学第一课”等教育活动830多场(次)、7.95万人(次),依托南梁革命纪念馆等推出“云端研学课堂”服务,VR全景线上展览参观人数15万余人(次),老兵记忆·口述历史视频征集展播如火如荼,新创新编红色题材文化作品受到追捧,老区红色印记更加鲜明。
服务发展大局 不断为全市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围绕全市中心、重点工作,积极发挥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优势,大力开展全员数字招商调度考核工作机制,赴上海、浙江绍兴、广西南宁等地考察,与意向企业对接交流、洽谈合作,累计联系数字经济企业和新能源企业40户,与6家企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2户企业注册成立子公司。
扎实推进“千名干部帮千企”和包抓联企业工作,与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庆阳智赢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结成“对子”,围绕企业用工、市场开拓等困难问题,帮助解决临时用工43人,支持企业通过直播带货、成果展示扩大影响力,实现出口创汇22.98万美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0多万元。
深入开展结对关爱,结对联系16户重度残疾人和特困家庭,累计联系走访、关爱慰问112人(次),捐赠物资价值5000多元,帮办实事6件。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队员,春节前夕慰问帮扶户45户,解决帮扶村冬季供暖电费5000元,协调落实“一村万树”工程和农村用水机井项目,不断改善帮扶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助力乡村振兴。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